寻他千百度2019最新域名(真的是一本好书)

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《寻他千百度》。
大多数人对金庸的认知似乎仅限于此——一个特别会写武侠小说的人。
在中国,即使没读过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等小说原著,你也一定看过据此改编的电视剧。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英、日、法、意、韩、泰、越、马来、印尼语等多种译本,俨然已成为全世界的“宠儿”
不过,我们对金庸的了解还是过于狭隘了。这个最会写武侠小说的人,其实是一个多面手。他做过报社记者、翻译、编辑,当过电影公司编剧、导演,还创办了推动香港历史进程的《明报》。而他的创作领域也是相当广阔的,除了写武侠,他还写各种文艺评论、游记和文史札记。
散文集《寻他千百度》是一本收录金庸随笔、散文的合集,编者黄子平精心挑选了金庸的40篇文章,以“天上地下,无所不谈”、“十八般‘文艺’”和“附录”三个部分呈现,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、立体的金庸。
第一部分“天上地下,无所不谈”,选录了金庸的17篇随笔,其中大部分选自《三剑楼随笔》,有的评历史人物,有的谈文学、艺术形式。
金庸评历史人物,特别关注人物的性格,把小事件放在历史的关节点考量,从点、线、面三个角度读史。如《马援见汉武帝》篇中,他写马援仗义疏财,坚决不做守财奴,写马援慧眼识珠,果断选择刘秀为主君,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将才形象跃然纸上。然而,这样的一代奇才死于流行疫病已经让人很惋惜了,死后又因小人诬告被削除封爵,最终连正式安葬都不得,更让人扼腕叹息。
金庸谈文学、艺术形式,擅于在相关的小故事中讲述辞赋、谜语、对联、签词、民歌等问题的特点和演变,发表对音乐、摄影、绘画、围棋等艺术形式的独特看法。如在《月下老人祠的签词》一文中,他写自己对杭州月下老人祠的签词情有独钟,至今还能背诵不少,是因为那些签词风雅、幽默,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,诸如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千古名句也成为兆头吉利的签词,着实准确又有趣。作为围棋爱好者,金庸写《围棋五德》,特别称赞日本一家棋院提出的“五得”——得好友,得人和,得教训,得心悟,得天寿。他认为,棋理即人生哲理,下棋要有“平常心”才能有“得”。
书中这一部分的确是“无所不谈”,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金庸的阅读领域宽泛,文史功底深厚,绝非不求甚解;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他兴趣爱好广泛,探究能力极强,绝不浅尝辄止。
第二部分“十八般‘文艺’”,主要是金庸的影评、剧评、戏评等共20篇文章。
金庸的影评重在探讨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得失,提出了自己的改编观,即好的改编并非是“情节”完全忠实于原作,而是要看电影是否表现出原作的“精神”。
在金庸看来,电影《战争与和平》对原作做了不少增删,却能将俄国人民英勇抗战以击败侵略者的故事颇为动人地、大规模地表现出来,抓住了小说的“精神”,因而也算得上是极好的影片。
在剧评和戏评中,金庸选取经典剧幕或唱段,从人物形象的塑造、情节的编排、演员的拿捏表现等几个方面,考评戏或剧的优劣。《谈〈盗御马〉》中,他认为裘盛戎演得工架极练、神态威严,颇为传神。但在情节安排上却小有不足,窦尔敦嫁祸的情节使得他的态度不够光明磊落,损害了他暮年英雄的形象。普通观众观剧看戏一般就是“看热闹”,而金庸却是“看门道”,他的评论能引领我们对艺术的感知力“登堂入室”,实现由欣赏到鉴赏的跨越。
第三部分“附录”,主要收录了金庸小说的序言或后记,还有几篇访谈录。从这些序言和访谈录中,我们可以读到金庸的小说观和创作观。
他认为,好的小说要讲故事,讲思想,讲主题,讲文字。他说自己创作武侠小说的主旨是:“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,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;和平友好,互相帮助;重视正义和是非,反对损人利己;注重信义,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;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;轻视争权夺利、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。”我想,正因为金庸在作品中弘扬这种直指人性的真、善、美的情感,才使其小说收获“金粉”无数,流传广泛,久盛不衰。
读完这一部分,我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了更深刻、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,关注点也从故事、人物转向了对作品思想的提炼和品悟。
读罢全书,我见识了金庸的博闻多识,看到了他对历史、对人生、对文化的深切理解,也见证了一个大师的成长历程,体会到了“罗马非一日之功”的内涵。仰望大师,不如走近大师,追随大师。
《寻他千百度》虽然是一本散文集,其实我们不妨把它当做金庸的小传来读,不一样的金庸在书中等着我们。


本文出自快速备案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s://www.xiaosb.com/beian/36283/